2018年下半年四川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模擬題庫——《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備考卷(2)
- 時間:
- 2019-01-22 16:52:27
- 作者:
- 姚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wǎng)




點擊查看:2018年下半年四川小學教師資格證筆試模擬題庫
四川教師資格證考試小學《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備考卷(2)試題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個選項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將其代碼填在題后的括號內(nèi)。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1.新課程的三維教學目標是( )
A.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B.知識、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xiàn)代化
D.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初等義務教育普遍實施于( )
A.古代
B.文藝復興后的歐洲
C.近代
D.現(xiàn)代
3.學生的“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決定了教師的勞動特點具有( )
A.示范性
B.復雜性
C.主體性
D.長期性
4.與動搖性和執(zhí)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質(zhì)是( )
A.自覺性
B.果斷性
C.堅韌性
D.自制性
5.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起到鞏固知識、培養(yǎng)技能作用的環(huán)節(jié)是( )、
A.講授知識
B.理解知識
C.布置批改作業(yè)
D.社會實踐活動
6.下列選項中,屬于懲罰的是( )
A.小明幫媽媽做家務得到了想要的玩具
B.一名學生為了贏得比賽而努力練習
C.心情不好的同學通過運動來調(diào)節(jié)
D.闖紅燈的人被留在路口執(zhí)勤一小時
7.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教育制度是指( )
A.國民教育制度
B.素質(zhì)教育制度
C.私立教育與制度
D.學校教育制度
8.如果一個孩子在聽了“海因茨偷藥”的故事后,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藥,誰讓那個藥劑師那么壞,便宜一點不就好了嗎”,那么這個孩子所處的道德發(fā)展階段是( )
A.前習俗水平
B.后習俗水平
C.準習俗水平
D.習俗水平
9.看見路上的垃圾繞道走開,這種行為是( )
A.強化
B.懲罰
C.逃避條件作用
D.消退
10.巴甫洛夫提出了氣質(zhì)的( )
A.體液說
B.體型說
C.場依存說
D.高級神經(jīng)活動類型說
11.下列選項中,不屬于成長需要的是( )
A.求知需要
B.歸屬與愛的需要
C.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
D.審美需要
12.問一名4歲兒童:“你有兄弟嗎?”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過來問:“吉姆有兄弟嗎?”他回答:“沒有。”這說明兒童思維具有( )
A.單維性
B.不可逆性
C.自我中心性
D.抽象邏輯性
13.“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體現(xiàn)的是( )相結合的教育思想。
A.游戲與學習
B.課內(nèi)與課外
C.學習與思考
D.學習與行動
14.小學階段的教學應側重選用的教學方法是( )
A.講演的方法
B.探究的方法
C.直觀的方法
D.實習的方法
15.為跨人新學段和升入高年級的學生學好新知識、掌握新方法而適當提前安排有關奠基內(nèi)容的教材編排方式屬于( )
A.直線排列式
B.過渡式排列方式
C.螺旋式排列式
D.活動型排列式
16.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行政組織是( )
A.共青團
B.教導處
C.總務處
D.班級
17.教育科學研究的起始環(huán)節(jié)是( )
A.選題
B.文獻檢索
C.調(diào)查研究
D.構思與設計
18.個性心理特征是在( )的基礎上形成的。
A.認知過程
B.情感過程
C.意志過程
D.認知過程、情感過程、意志過程
19.在教學的組織形式中,個別教學制最顯著的優(yōu)點是( )
A.有利于大面積地培養(yǎng)人才
B.有利于統(tǒng)一教學進度和要求
C.有利于系統(tǒng)傳授知識
D.有利于因材施教
20.小學生因上課專心聽講受到老師表揚而逐步養(yǎng)成上課專心聽講的習慣屬于( )
A.經(jīng)典性條件反射
B.操作性條件反射
C.聯(lián)結反應
D.習慣反應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l0分,共30分)
21.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
22.在實際教學中如何運用啟發(fā)性原則?
23.簡述班級授課制的改革趨勢。
三、材料分析題(1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
24.心理學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特制的箱子里,這個箱子被一個隔板分隔成兩部分。當小白鼠熟悉了環(huán)境后,心理學家就會給出一個鈴聲作為信號,響鈴之后,小白鼠所在一側的箱底就會通電。小白鼠受到難受的電擊,就會本能地逃竄,碰巧躍過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側就安全了。幾次下來,小白鼠學會了鈴聲一響就趕緊跳到另一側以躲避電擊。可是研究者后來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致小白鼠無論如何努力都跳不過去。在嘗試了多次失敗之后,鈴聲再響起,小白鼠還跳嗎?當然是不跳了,因為跳也是白跳。實驗并沒有到此為止,研究者后來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過的隔板還低,可是鈴聲響過,小白鼠仍然不跳!
(1)小白鼠為什么不跳了?
(2)你打算如何幫助小白鼠重新獲得起跳的力量?
25.一位名叫歐諦德謨的青年,一心想當政治家,為幫助這位青年認清正義與非正義問題,蘇格拉底和這位青年進行了下面的對話(以下是蘇問,歐答):
問:虛偽應歸于哪一類?
答:應歸于非正義類。
問: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入哪一類?
答:非正義類。
問:如果一個將軍懲罰那些極大地損害了其國家利益的敵人,并對他們加以奴役,能說是非正義嗎?
答:不能。
問: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zhàn)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該怎么看?
答:這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格拉底:那好吧,我們就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位將軍所領導的軍隊已經(jīng)喪失了士氣,精神面臨崩潰,他欺騙自己的士兵說援軍馬上就到,從而鼓舞士氣取得勝利,這種行為該如何理解?
答:應算是正義的。
問:如果一個孩子有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不苦、很好吃,結果治好了病,這種行為該屬于哪一類呢?
答:應屬于正義類。
蘇格拉底仍不肯罷休,又問:如果一個人發(fā)了瘋,他的朋友怕他自殺,偷走了他的武器,這種偷竊行為是正義的嗎?
答:是,他們也應屬于這一類。
問:你不是認為朋友之間不能欺騙嗎?
歐諦德謨:請允許我收回我剛才說過的話。
(1)材料中的對話運用了什么教學方法?體現(xiàn)了什么教學指導思想?
(2)結合材料,分析此方法的優(yōu)缺點。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共40分)
26.《矛與盾的集合》是三年級上冊第七組的一篇閱讀課文,請你認真閱讀教材簡析和課文,然后回答問題。
【教材簡析】本文寫的是發(fā)明家手持矛與盾,在與朋友比賽時,由矛和盾的長處想到了如何發(fā)明坦克,并由此說明一個道理。選編此文,一是讓學生懂得作者借坦克發(fā)明這件事,說明一個道理;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實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矛與盾的集合
發(fā)明家手持矛和盾,與朋友比賽。
對方的矛如雨點般向他刺來,發(fā)明家用盾左抵右擋,還是難以招架。在這緊張危急的關頭,發(fā)明家忽然產(chǎn)生了一個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個鐵屋子,我鉆在鐵屋子里,敵人就一槍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這樣固然安全,自己卻變成了只能縮在殼里保命的蝸牛或烏龜。自衛(wèi),是為了更好地進攻呀!
對了,在鐵屋子上開個小洞,從洞里伸出進攻的“矛”——槍口或炮口。當然,這鐵屋子還要會跑,得裝上輪子,安上履帶。于是,發(fā)明家發(fā)明了坦克。
坦克把盾的自衛(wèi)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l916年,英國的坦克首次沖上戰(zhàn)場。德國兵頭一回見到這一龐然大物,嚇得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是的,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問題】假如由你來執(zhí)教這節(jié)課,將有哪些基本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請簡明扼要地闡明你的教學設計。
《教育教學知識與能力》備考卷(2)解析
參考答案及解析
一、單項選擇題
1.A【解析】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根據(jù)各學科教學的任務和學生的需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fā)沒計課程目標。
2.C【解析】近代社會的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A【解析】教師勞動的示范性特點是由學生的可塑性、向師性心理特征決定的。
4.C【解析】意志的堅韌性是一個人在行動中堅持決定,百折不撓地克服重重困難去達到行動目的的品質(zhì)。堅持是對行動目的的堅持。與堅韌性相反的意志品質(zhì)是動搖性和執(zhí)拗性。
5.C【解析】作業(yè)的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鞏固,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技能、技巧。
6.D【解析】懲罰是通過厭惡刺激的呈現(xiàn)來降低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
7.D【解析】狹義的教育制度指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總體系,具體規(guī)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zhì)、任務、要求、入學條件、修業(yè)年限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8.A【解析】前習俗水平中相對功利的道德定向階段的兒童,其道德價值來自對自己要求的滿足,偶爾也來自對他人需要的滿足。在進行道德評價時,他們開始從不同角度將行為與需要聯(lián)系起來,但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性,認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為就是正確的。他們會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藥,誰讓那個藥劑師那么壞,便宜一點就不行嗎。
9.C【解析】逃避條件作用是指當厭惡刺激出現(xiàn)時,有機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fā)生的概率便增加的一類條件作用。
10.D【解析】略。
11.B【解析】成長需要包括求知需要、審美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它雖不是我們生存所必需的,但對于我們適應社會來說卻有很重要的積極意義。
12.B【解析】前運算階段的兒童還沒有“守恒”能力或沒有形成“守恒”的概念,思維缺乏觀念的傳遞性。思維活動表現(xiàn)的關系單一,不能進行可逆運算。
13.B【解析】這句話出自《學記》,認為正課學習與課外練習必須兼顧,課內(nèi)與課外相結合,相互補充。
14.C【解析】小學階段,應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側重選擇直觀的教學方法。
15.B【解析】題干描述的是教材的過渡式排列方式的內(nèi)涵。
16.D【解析】班級是學校行政體系中最基層的正式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17.A【解析】略。
18.D【解析】略。
19.D【解析】個別教學有利于因材施教。A、B、C項是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
20.B【解析】老師的表揚作為上課認真聽講的結果對小學生起到了強化作用,增加了小學生上課專心聽講的行為,這屬于操作性條件反射。
二、簡答題(答案要點)
21.(1)幫助小學生豐富表象儲備;(2)豐富小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3)發(fā)展小學生的言語;(4)在各科學習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5)在課外活動中培養(yǎng)小學生的想象力;(6)對學生的想象進行積極鼓勵。
22.(1)加強學習的目的性教育,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2)設置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3)讓學生動手,培養(yǎng)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將知識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際;(4)發(fā)揚教學民主,它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創(chuàng)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允許學生向教師提出質(zhì)疑等。
23.(1)新課程的實施必然要求革新傳統(tǒng)的以“教”為本的班級授課制。歷史上“道爾頓制”“文納特卡制”等都曾風行一時,但未能長久,沒有大面積地推廣開。原因在于這些改革走過了頭,摒棄班級授課制的優(yōu)點,甚至從根本上取消了班級授課制度。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班級授課制仍是我國中小學采用的主要教學組織形式。因此對班級授課制的改革,不是簡單地否定,應該貫徹“先立后破”和制度生成的漸進原則,在不取消班級組織的前提下做必要的改進,而不宜采取激進的態(tài)度和虛無主義的方式。
(2)20世紀50年代以后,在繼承以往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開始從全面、系統(tǒng)的角度,分析影響教學活動的各種因素,尋求最佳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們主要表現(xiàn)為分層教學、小組合作教學和小班教學。
三、材料分析題(答案要點)
24.(1)一個總是失敗并把失敗歸于內(nèi)部的、穩(wěn)定的和不可控的因素(即能力低)的學生會形成一種習得性無助的自我感覺。習得性無助是當個體感到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會對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產(chǎn)生影響時所體驗到的一種抑郁狀態(tài)。材料中小白鼠不跳了即是形成了習得性無助的結果。
(2)主要方法是改變歸因。根據(jù)歸因理論,歸因于努力比歸因于能力會產(chǎn)生更強烈的情緒體驗,努力而成功,體驗到愉快;不努力而失敗,體驗到羞愧;努力而失敗,也應受到鼓勵。對小白鼠來說,如果通電始終不跳,那么可以適當加大通電的強度;小白鼠只要產(chǎn)生跳的行為,即使沒有跳過隔板,也可以通過降低通電的強度,甚至不予電擊作為獎勵,強化其跳的行為不斷產(chǎn)生。
25.(1)材料中的對話運用了產(chǎn)婆術,也稱蘇格拉底問答法。這種方法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稱為定義,在問答中經(jīng)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稱為助產(chǎn)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顯然,這種方法體現(xiàn)了啟發(fā)式教學指導思想。
(2)根據(jù)材料中的對話可見,產(chǎn)婆術的特點是:抓住學生思維過程中的矛盾,啟發(fā)誘導、層層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導出正確的結論。蘇格拉底就是經(jīng)常用“產(chǎn)婆術”的方法喚醒人們的意識,使他了解他所認為是真的東西,原來是假的;他所認為是對的,原來是錯的。他以此來強調(diào)學生要主動地去求得知識、發(fā)現(xiàn)知識,時刻注意引導人形成正確的思想,得到有關道德的完善無誤的概念。產(chǎn)婆術的實質(zhì)在于:啟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從而自覺地獲得知識,對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是有一定作用的。但也有很大的局限,因為它只適于人們已知的東西,而不適于未知的東西。
四、教學設計題(答案要點)
26.教學過程:
(1)故事導人,揭題激趣
講成語“自相矛盾”的故事,(可由學生講)并淺析其寓意。
問:如果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結果會怎樣呢?《矛和盾的集合》這篇文章會給你一個意想不到的答案。
(2)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整體感知課文
①認讀生字。
②認讀詞語。(分兩組)
A.第一組:集合、招架、緊張、固然、烏龜、自衛(wèi)、進攻、炮口、坦克、戰(zhàn)場、首次、長處、勝利者。
(這組詞語只要求讀正確即可)
B.第二組:左抵右擋、難以招架、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龐然大物、哇哇直叫、亂作一團。
(這組詞語要求邊讀邊想詞語的意思,帶著感情朗讀。“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放到課文的句子中去理解)
③朗讀課文,要求正確、流利,特別注意讀好上面的詞語,讀出一定的感情來。
④用“矛、進攻、盾、自衛(wèi)、合二為一、大顯神威”等詞語概括全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3)細讀課文,深入分析
①學習第1~4自然段
過渡:坦克第一次出現(xiàn)在戰(zhàn)場上,就顯示出強大的威力。發(fā)明家是怎樣想到把矛和盾的優(yōu)點集合起來,發(fā)明了大顯神威的坦克呢?
A.小組合作學習1~4自然段,進行討論:發(fā)明家的思路是怎樣的?畫出有關的詞句。
B.全班交流,說說找出的相關詞句,并板書出來。參考如下:
比賽時難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鐵屋子——開小洞——伸出進攻的“矛”——加上輪子、裝上履帶——坦克。
C.參考以上板書,說說發(fā)明家發(fā)明坦克的思路和過程。
②學習第5自然段
過渡:矛和盾的這一次交鋒,不再是自相矛盾,而是碰撞出了“坦克”這一新鮮事物。
A.坦克具有矛和盾的什么特點?請從第5自然段中找出一句話來解答這個問題。
B.第一句話:“坦克把盾的自衛(wèi)和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zhàn)場上大顯神威。”
a.聯(lián)系這句話說說“合二為一”的意思。
b.說說你對“大顯神威”的理解,用課文里的句子來說明。(抓住“龐然大物、哇哇直叫、亂成一團、一下子退了十公里”等詞句來理解)
c.生活中有沒有讓你感到“大顯神威”的事物呢?
C.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讀出坦克在戰(zhàn)場上的威猛氣勢。
③學習最后一段,揭示道理,拓展思維
過渡:為什么這次矛和盾相處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變成威力無比的坦克呢?
理解重點句:“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
A.聯(lián)系這篇課文說說這句話的意思。(提示:文中說到了哪些事物的長處,這些事物的長處是怎么集于一身的)
B.你還能用哪些例子說明這句話?
(學生討論交流,各抒己見。老師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可以從實際應用、做人學習、處理事情等方面去思考。如:鉛筆和橡皮的結合——橡皮頭鉛筆;電風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調(diào)……)
(4)總結寫作方法,仿寫課文
①這篇課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文章是怎么樣把這個道理說明白的?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文章是借發(fā)明坦克這件事來說明這個道理的。用具體事例來說明道理是寫文章常使用的方法,不能空講道理,這樣才能有說服力)
②仿照這篇課文,想象編寫一個發(fā)明故事(如:橡皮頭鉛筆的發(fā)明),說明“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5)板書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