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四川高中教師資格證考試體育模擬題
- 時間:
- 2019-10-14 14:56:24
- 作者:
- 趙老師
- 閱讀:
- 來源:
- 四川教師資格網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5小題,每小題2分,共70分)。
1.人體解剖學基本軸中,呈左右方向,并與其他軸相互垂直的軸是( )。
A.垂直軸 B.冠狀軸 C.矢狀軸 D.水平軸
2.下列哪項指標是最簡單、最便捷的來測定運動性疲勞( )。
A.血乳酸 B.血尿素 C.尿蛋白 D.心率
3.減體重的原則是( )。
A.運動 B.控制食量 C.運動、節食 D.減肥藥物
4.分布于眼、耳、舌、鼻等處的感受器是( )
A.內感受器 B.外感受器 C.本體感受器 D.特殊感受器
5.下列運動能力中,女子優于男子的是( )。
A.速度 B.耐力 C.力量 D.柔韌性
6.兒童少年時期,骨骼中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比約為( )。
A.5:5 B.3:7 C.4:6 D.2:8
7.400米跑中,機體主要的供能系統是( )。
A.磷酸原系統 B.ATP-CP系統 C.乳酸能系統 D.有氧氧化系統
8.兒童少年時期的骨骼肌與成人相比的特點是( )。
A.收縮能力弱、耐力弱、恢復快 B.收縮能力強、耐力弱、恢復慢
C.收縮能力弱、耐力強、恢復快 D.收縮能力強、耐力強、恢復慢
9.肌纖維中紅肌的特點是( )。
A.反應慢、收縮力小、不易疲勞 B.反應慢、收縮力大、易疲勞
C.反應快、收縮力小、易疲勞 D.反應快、收縮力大、不易疲勞
10.屬于等長收縮的練習是( )。
A.跳深 B.仰臥起坐 C.提鈴至胸 D.十字支撐
11.人體最長的肌肉是( )。
A.臀大肌 B.髂腰肌 C.縫匠肌 D.小腿三頭肌
12.下列力量訓練中,最有效發展肱三頭肌力量的是( )。
A.負重屈肘 B.臥推 C.負重深蹲 D.半蹲
13.下列力量訓練中,最有效發展股四頭肌力量的是( )。
A.負重屈肘 B.臥推 C.負重深蹲 D.引體向上
14.仰臥起坐時腹直肌做( )工作。
A.上固定 B.下固定 C.無固定 D.反固定
15.運動系統中起杠桿作用、動力作用、樞紐作用的分別是( )。
A.骨、骨骼肌、骨連結 B.骨、骨連結、骨骼肌
C.骨骼肌、骨、骨連結 D.骨連結、骨骼肌、骨
16.下列選項中,不屬于人體關節基本結構的是( )。
A.關節面 B.關節囊 C.關節點 D.關節腔
17.腦干是由中腦、腦橋和( )組成。
A.小腦 B.延髓 C.大腦 D.腦神經
18.維生素C嚴重缺乏易導致( )。
A.壞血癥 B.腳氣病 C.口腔炎癥 D.夜盲癥
19.現代足球的起源是( )。
A.美國 B.英國 C.中國 D.德國
20.體育與健康課程區別于競技運動的主要特征是( )。
A.基礎性和教育性 B.基礎性和選拔性 C.全面性和選拔性 D.全體性和基礎性。
21.運動技能形成的第三個階段是( )。
A.泛化階段 B.分化階段 C.鞏固自動化階段 D.聯結階段
22.下列屬于連續性技能的運動項目是( )。
A.跑步 B.擲鐵餅 C.標槍 D.立定跳遠
23.下列選項中,最能建立學生動作表象的教學方法是( )。
A.示范法 B.講解法 C.發現法 D.探究法
24.下面最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是( )。
A.演示法 B.示范法 C.講解法 D.發現和探究法
25.形成和獲得運動技能的主要方法是( )。
A.細心觀察 B.思考動作表象 C.記憶動作要領 D.反復練習動作
26該圖的比賽陣型是( )。
A.4-4-2 B.2-4-4 C.1-4-4-2 D.2-4-4-1
27.籃球比賽中,對方在三分線外對正在投籃的運動員進行犯規,投中有效加罰一次,投不中應罰( )次。
A.1 B.2 C.3 D.4
28.排球競賽規則規定,前四局中每局最多可有( )次暫停。
A.4 B.5 C.6 D.7
29.徒手體操教學時,為了便于觀察動作的前后軌跡,常采用的示范方法是( )。
A.正面示范 B.背面示范 C.側面示范 D.鏡面示范
30.馬拉松賽跑起源于( )。
A.古希臘 B.古埃及 C.英國 D.法國
31.武術“四擊”包括踢、打、拿和( )
A.氣 B.攻 C.步 D.摔
32.民族民間體育活動屬于以下哪一類體育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
A.人力資源 B.場地器材 C.內容資源 D.自然地理資源
33.足球教學時,教師利用學生間“凝聚力特強”這一獨特優點進行分組練習的分組形式為( )。
A.友伴型分組 B.合作型分組 C.同質分組 D.異質分組
34.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習水平的劃分是依據學生的( )。
A.體能水平 B.身心發展水平 C.心理特征 D.技術掌握水平
35.下列運動項目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是( )。
A.跨欄跑 B.立定跳遠 C.耐久跑 D.短跑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0分,共30分)
36.列舉女子與男子在運動系統的不同點。
37.學生練習健身拳應注意的問題。
38.請簡述體育教學評價的特點。
三、案例分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9.案例:
高一年級跨欄跑選項課,由于動作難度較大,大部分同學不敢主動去嘗試,而李同學,在課堂上卻表現得特別積極,動作也比較規范。為此王老師對李同學進行了表揚,得到表揚后的李同學練習積極性更高了,他一邊重復演示動作,一邊用自己的語言講述動作要領,鼓勵其他同學大膽嘗試。由于受到他的影響,同學們慢慢的參與進來,并相互鼓勵,探討,交流,課后小結時,王老師說,同學們,這節課表現最突出的同學是誰?他是怎樣做的?想想我們這節課學到了什么?同學們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也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表現。
問題:
(1)請分析李同學在這節體育課中說充當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
(2)請對教師在課堂上的做法進行評價。
40.案例:
某節高一年級教學公開課上,授課的內容是魚躍前滾翻(新授課)和障礙接力跑游戲,在魚躍前滾翻教學過程中,教師講解示范后,學生分成若干組,各自開始練習,在沒有保護幫助的前提下,有幾個學生竟然玩起了魚躍前滾翻……
在障礙接力跑游戲教學中,游戲的順序是:學生連續跳繩60次,接著做1個前滾翻,穿越2個跨欄,最后繞過1個標志桶返回。由于風大吹翻了標志桶,老師“靈機一動”,用放倒的凳子(凳子腿是鋼管制作的)替換了標志桶……
請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1)請對本案例中的教學組織和游戲設計的合理性進行分析。
(2)本節課中存在哪些安全隱患?如何預防?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共20分)
41.寫出足球頭頂球技術的學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步驟(基本部分即可)。
答案及解析
1.選B
【解析】垂直軸:呈上下方向,并垂直于水平面的軸。矢狀軸:呈前后方向,并與垂直軸呈垂直交叉的軸。冠狀軸或額狀軸:呈左右方向,并與前二軸相互垂直的軸。
2.選D
【解析】心率是判斷運動性疲勞最簡易的指標。
3.選C
【解析】減體重的原則是運動、節食。
4.選D
【解析】內感受器:分布于內臟和心血管等處,感受來自體內的壓力,如頸動脈竇、頸動脈小球,分別為血液壓力感受器和化學感受器。
外感受器:分布于體表皮膚、粘膜等處,感受來自外界環境的各種激素,如痛、溫、觸、壓等。
本體感受器:是指分布在肌肉、肌腱、關節囊等處的感受器,其功能是感受機體運動和平衡中產生的刺激,如肌梭、腱梭。
特殊感受器:分布于眼、耳、舌、鼻等處的感受器,如視覺和前庭蝸器。特殊感受器亦稱感覺器官。
5.選D
【解析】女子在柔韌性和協調性都優于男子。
6.選A
【解析】兒童少年時期,骨骼中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比約為5:5。
7.選C
【解析】乳酸能系統的供能特點是供能總量比磷酸原系統多,持續時間較短(1-2分鐘左右),不需要氧,產生乳酸,如400米跑,100米游泳等。
8.選A
【解析】兒童少年時期的骨骼肌與成人相比的特點是收縮能力弱、耐力弱、恢復快。
9.選A
【解析】肌纖維中紅肌的特點是反應慢、收縮力小、不易疲勞。
10.選D
【解析】屬于等長收縮的練習是十字支撐。跳深是屬于超等長收縮。
11.選C
【解析】人體最長的肌肉是縫匠肌。
12.選B
【解析】最有效發展肱三頭肌力量的是臥推。
13.選C
【解析】最有效發展股四頭肌力量的是負重深蹲。
14.選B
【解析】仰臥起坐時腹直肌做下固定工作。
15.選A
【解析】運動系統中起杠桿作用、動力作用、樞紐作用的分別是骨、骨骼肌、骨連結。
16.選C
【解析】人體關節基本結構包括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
17.選B
【解析】腦干是由中腦、腦橋和延髓組成。
18.選A
【解析】維生素C嚴重缺乏易導致壞血癥。B、C、D選項分別是缺乏維生素B1、B2、A。
19.選B
【解析】現代足球的起源是英國,古代足球的起源是中國。
20.選D
【解析】體育與健康課程區別于競技運動的主要特征是全體性和基礎性。
21.選C
【解析】運動技能形成順序分別是泛化、分化、鞏固自動化階段。
22.選A
【解析】B、C、D選項屬于間斷性技能。
23.選A
【解析】最能建立學生動作表象的教學方法是示范法。
24.選D
【解析】發現和探究法是最能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
25.選D
【解析】形成和獲得運動技能的主要方法是反復練習動作。
26.選A
【解析】該圖的比賽陣型是4-4-2陣型。
27.選C
【解析】籃球比賽中,對方在三分線外對正在投籃的運動員進行犯規,投中有效加罰一次,投不中應罰3次。
28.選C
【解析】前4局中當一方先達到8分或16分時進入技術暫停,技術暫停時間為一分鐘;而每隊在一局中還有2次暫停機會,每次暫停30秒,所以前四局中每局最多可有6次暫停。
29.選C
【解析】徒手體操教學時,為了便于觀察動作的前后軌跡,常采用的示范方法是側面示范。
30.選A
【解析】馬拉松賽跑起源于古希臘。
31.選D
【解析】武術“四擊”包括踢、打、拿和摔。
32.選C
【解析】體育課程內容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包括現有運動項目的改造、新興運動項目的開發和利益、民族民間體育活動的開發和利用。
33.選B
【解析】“凝聚力特強”這一獨特優點進行分組練習的分組形式為合作型分組。
34.選B
【解析】體育與健康課程中學習水平的劃分是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水平。
35.選A
【解析】跨欄跑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勇敢果斷的意志品質。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10分,共30分)
36.參考答案
答:有氧能力:女子與男子比,女子的肺容量小,氣管窄,氣道阻力大,且呼吸肌力量較弱,故女子的肺通氣能力小于男子;女性糖的有氧代謝酶活性較男性高。女子動用脂肪供能的比例明顯高于男子,證明女子能更有效地利用脂肪供能。雖然女性對糖和脂肪有氧供能的能力比男性高,但是由于氧運輸中攝取氧和運輸氧的能力女性均低于男性,總體看,女子的有氧能力比男子低。
無氧能力:由于女子肌組織總量小于男子,故肌肉中ATP、CP總量女子比男子低。女子無氧代謝能力低于男性。
肌肉力量:在性成熟之前,男孩與女孩的肌肉力量沒有明顯差異。但在12~14歲后,力量的性別差異逐漸明顯。與男子相比,女子的上肢、下肢帶和軀干肌相對較弱,女子的動力性力量與靜力性力量均比男子低,特別是爆發性力量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對靜力性工作的適應能力比男子強。
柔韌性與協調性:女子柔韌性優于男子,肌肉的彈性伸展性較好,因而關節活動范圍大,動作幅度大;女子在精細動作的協調和動作程序化的速度優于男子。
37.參考答案
答:(1)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2)練習時要有武術“精氣神”;(3)練習前,檢查場地,消除安全隱患;(4)練習過程應遵循循序漸進和適宜負荷的練習原則;(5)練習后應適當做一些放松活動;(6)教師示范時應注意動作規范、講解正確;(7)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和探究精神;(8)注意培養學生的練習興趣和積極性。
38.參考答案
答:一、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是否得到激發
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主要體現為學生喜歡體育與健康課和主動參與體育活動的程度。學生是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的主體,體育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應努力激發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體育學習和體育活動的樂趣,并在愉快的學習中獲得進步和發展。所以說,“學生主動參與的體育與健康課”是好課。
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體現
教師要創造環境讓學生有交流評價的機會,讓學生在該堂課中有所發現。我們就可釆用學生先練習,通過學生的練習反映出的問題老師再做指導。通過教師引導、示范動作來對比,再由學生來做出評價,并讓學生去找出問題存在的原因或不足之處,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該動作的理解和認識,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中有所發現,評價水平有所提高,也是評價體育課好壞的依據之一。課堂上能夠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讓學生在愉悅中技能得到提高;能夠讓學生合作學習,有相互糾正并能使學生有所發現,讓學生能在課堂上生龍活虎,使之產生對下一堂課的渴望,并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課才算是好的體育課。
三、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目標是否得以實現
新體育課程強調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課程目標指學生整體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體育教學的目的是促進學生通過體育學習和活動得到全面的發展,其真正意義不僅僅局限于教給學生某些運動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體育教學,影響學生集體主義的情感,培養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形成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四、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
體育教師的課堂教學實踐能力主要包括:融會貫通《課程標準》的能力;掌握從事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必需的基本技能的情況;激發和保持學生運動興趣,促進學生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以及利用和開發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的能力等等。課堂教學實踐能力是每一位體育教師走上工作崗位所必須具備的一種能力。如果體育教師不具備這些方面的能力,那么很難想象他能夠上好一堂新課程理念下的體育與健康課。
五、課堂教學的創新程度
我們應把創新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體育課堂教學也應如此。體育教師應該突破常規,標新立異。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因材施教,深刻理解其他教師優秀課中的主要理念和有益的經驗,并融會貫通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而不是簡單地“學習”和“模仿”。新體育課程將給予體育教師更大的選擇余地和發展空間,鼓勵體育教師開展創造性的體育與健康課堂教學。
三、案例分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39.參考答案
答:(1)李同學在體育課堂中充當了先鋒模范的角色和對課堂教學起了關鍵性作用。李同學一馬當先,能將教師教的動作做規范,并且在教師的鼓勵下進行動作演示,用實際行動告訴同學不用害怕,并且重復動作要領鼓勵同學大膽嘗試,幫助同學克服恐懼,快速參與,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
(2)教師在教學中關注到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并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表揚動作規范表現積極的李同學,讓其更積極,鼓勵學生、帶動和幫助同學克服恐懼心理,積極參與。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互助合作探究,體現了新課標的要求。在課堂小結中,通過提問的方式及總結了所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評價能力。
40.參考答案
答:(1)本節課的組織存在漏洞,因為:
①教學練習沒有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
②練習中沒有保護與幫助手段;
③在學生練習過程中,教師沒有對學生進行合理的管理,導致成為放養型教學;
④游戲沒有遵循合理安排生理、心理負荷原則;
⑤教師在學生練習和游戲期間沒有強調安全教育。
(2)本節課存在的安全隱患:
①在學生練習中沒有合理的進行保護與幫助;②在練習中沒有合理管控學生,導致學生嘗試魚躍前滾翻;③在游戲中沒有合理安排運動負荷,學生很有可能因力竭無法跨越欄架而導致受傷或其他形式;④游戲器材有放倒的鋼管凳子,極易造成運動損傷。
預防:加強思想教育;合理安排運動負荷;教師組織安排教學;將安全隱患納入到備課內容中;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共20分)
41.參考答案
答:學情分析:對于水平五的學生來說,他們在以前就已經接觸過足球項目,并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運動基礎,但是他們在頭頂球技術方面還很陌生。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與好奇心強,但在果敢和面對困難時如何迎難而上還有待更進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教材分析:足球頭頂球技術是選自人教版《體育與健康》課程水平五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技能實踐課。足球頭頂球技術具有攻擊性強、變化大、隱蔽性高,能最大發揮反攻能力的一項基本技術。可以有效發展學生的力量、靈敏等基本素質和空中平衡能力。
教學目標:1、學生能夠了解足球的相關知識與動作要點,初步掌握頭頂球的技術動作。2、進一步發展速度、力量、柔韌和靈敏等身體素質。3、培養樂于學習、善于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練中增強團隊意識,具有互幫互助、主動交流的行為表現。
教學重點:觸球部位,上體后仰。
教學難點:全身協調用力。
教學步驟與練習方法:
1、學生自主練習。
2、教師完整示范并講解動作要點。
3、學生練習,教師巡回指導,糾正錯誤
(1)徒手模仿練習;
(2)一人持球,一人頂球;
(3)一人拋球,一人坐地頂球;
(4)一人拋球,一人原地頂球;
(5)一人拋球,一人移動中頂球;
(6)兩人一組,相互頂球。
4、學生再次練習。
組間競賽:頭頂球比遠比準教學比賽。
5、組間交流,相互評價,教師點評。
免費領取教資筆試/面試/普通話備考資料> >